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

信阳师范大学00后学子开展光伏回收"三下乡”暑期实践 以青春之力助"双碳”攻坚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 14:49:20

为响应“双碳”目标号召,践行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宗旨,信阳师范大学“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坚队”的00后学子们,于2024年暑期深入新乡市卫辉市、洛阳市汝州市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以攻克光伏回收难题的实际行动,诠释当代大学生的刻苦与奉献。

图一:团队成员为百姓检查光伏组件各参数 许凯博摄

踏遍基层,于调研中锚定方向

7月初,实践队率先抵达新乡市卫辉市的光伏电站。炎炎烈日下,队员们扛着检测工具穿梭在一排排光伏板之间,仔细记录组件使用年限、损坏程度等数据。连续一周,他们每天徒步10余公里,走访了当地5座电站,收集到300多组一手资料。

图二:团队走访基层调研 雷应生摄

“在回收场看到堆积如山的废旧组件时,大家都很震撼。”队员李志新科回忆道。正是这次基层调研,让他们敏锐意识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——这些含银、硅等资源的组件,既是“环境负担”,更是待开发的“城市银矿”。带着这份责任,团队锚定了“攻克全物料回收技术”的实践目标。

日夜攻坚,用汗水浇灌技术之花

为突破技术瓶颈,实践队在两地搭建了临时实验室。白天,他们顶着40℃高温到回收点搬运废旧组件,双手被金属边框划破是常事;夜晚,就在闷热的实验室里反复试验,常常忙到凌晨。

图三: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实验的参数调试 李志新科摄

“最难的是热解参数调试,一次失败就要从头再来。”队员孙临说。那段时间,团队每天只睡4小时,累计开展了200多次实验,记录本写满了12本。手掌磨出了厚茧,眼睛熬得布满血丝,但没人叫苦退缩。最终,他们创新研发出“物理拆解+热解分离+湿法提取”技术,让光伏组件物料回收率超95%,其中光伏背板经回收后,还能提升电站效率5%-15%。

扎根一线,让成果惠及乡村

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基层,让技术成果真正扎根大地、惠及百姓。在洛阳市汝州市的村庄里,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光伏电站与村民家中。他们先是为当地光伏电站进行全面“体检”,用专业仪器检测组件运行状态,详细记录数据并形成优化报告,为电站提质增效提供精准建议。面对村民们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的陌生与困惑,队员们化身“科普员”,拿着回收样本手把手教学——从如何辨别组件是否达到回收标准,到日常维护中避免损坏的小技巧,都讲解得细致入微。

考虑到农村地区电信诈骗案件频发,且部分骗局与“新能源投资”相关,队员们特意将防诈骗宣传与光伏知识相结合。他们在村头广场摆起展台,用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剖析诈骗套路:“有人说高价回收旧光伏板却卷款跑路,大家一定要认准正规渠道”“陌生链接不能点,涉及转账多核实”。三场宣讲下来,200余户村民不仅学到了防骗妙招,还对光伏回收的流程和价值有了清晰认识,不少人主动将家里的废旧小电器交给队员们帮忙处理。

“看到回收的银料能重新用于生产,村民们围着问‘这东西真能变钱’时露出的笑脸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指导老师訾威望着队员们被晒黑的脸庞,满眼欣慰。截至实践结束,团队帮助两地回收处理废旧组件10吨,经测算,这些回收物料转化后为当地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8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方案,还有村民们对绿色发展的新认知—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保护光伏设备、收集可回收组件,为乡村绿色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
图四:团队成员了解相关企业知识 杜明珂摄

此次“三下乡”实践,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坚,更是一场青春淬炼。在新乡市卫辉市的光伏电站,队员们顶着烈日徒步调研时,鞋底磨破了就换双鞋垫继续走;在临时实验室里,为了观察热解反应的细微变化,他们轮流守在仪器旁,饿了就啃面包,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。这些00后学子们,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土地,用汗水浸润着技术的土壤,更用“敢啃硬骨头”的韧劲和“俯身为人民”的奉献,在光伏回收的战场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答卷。有村民说:“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还能吃苦,真是好样的!”而队员们也在日记里写道:“以前觉得‘奉献’是抽象的词,现在才明白,它就藏在帮村民修好一台旧手机的耐心里,藏在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红的眼睛里。”

他们的实践证明,当代大学生只要扎根基层、脚踏实地,就能在服务国家需求中绽放青春光彩。当“双碳”目标遇上乡村振兴,当青春智慧对接时代需求,这群00后用行动诠释了: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温室里的绽放,而在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属于新时代的果实。而这颗果实,必将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,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。  (通讯员:杜明珂)

评论

用户名:   匿名发表  
密码:  
验证码:
最新评论0